共享,让海洋仪器“活”起来
来源:大众日报发布时间:2021-10-15点击次数:469
□ 本报记者肖芳
相隔近800公里,位于上海的同济大学与位于青岛蓝谷的山东大学(青岛),近日完成了一次精准对接:前者环境学院的一个科研团队,使用后者生命科学学院的全自动切向流过滤系统,顺利完成了生物分子浓缩过滤相关实验。促成这次科研仪器跨区域、跨机构共享的,是彼时正处于试运营期间的青岛蓝谷海洋仪器共享平台。
9月13日,青岛蓝谷海洋仪器共享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将蓝谷范围内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大学(青岛)、国家深海基地、青岛海检集团等10余家重点院所、机构和企业的海洋仪器“一网打尽”,总价值超过5亿元的400余台(套)仪器设备入网共享,覆盖海洋、化学、材料、机械等多个行业领域。个人或企业只需登录共享平台网站,轻点鼠标就可纵览共享仪器信息,进行在线预约。
“很多研发团队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需要使用高端仪器进行测试或实验,但他们要么不知道哪里有仪器,要么觉得仪器使用成本过高,而已经聚集50余家涉海科研平台、高等院校的青岛蓝谷,正是一片海洋仪器资源的‘富矿’。”青岛蓝谷管理局科技创新部部长刘玉龙介绍。目前青岛蓝谷海洋仪器共享平台已入网全国海洋领域首个冷冻电镜中心、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国家海洋设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一大批优质仪器资源,各单位保证“优质不加价”,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原则收取共享费用。
政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起云端平台,推动高端、昂贵的海洋仪器装备实现共享共用,为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生态。如今在青岛蓝谷,一家海洋技术装备企业从项目集成到实验室测试,再到岸基测试、近海海试,甚至小批量、高精度机械加工,都可以就地解决。
“从我们公司出发,5分钟车程就可到青岛海检集团做振动试验,10分钟车程就可到国家深海基地做打压测试,这在其他区域是不敢想象的。”青岛森科特智能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敬东说。他认为,对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共享仪器进一步链接高校院所的专家和成果资源,与“行家里手”共同设计优化解决方案、分析论证实验结论,让科技创新和产业落地少走弯路。不久前,公司水下6000米摄像机的耐压性测试就是在国家深海基地深海高压环境模拟实验室完成的,“国字号”平台的先进性、可靠性以及科研人员的专业性,都让企业受益良多。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来自科研机构和院所的高端仪器,青岛蓝谷海洋仪器共享队伍中也不乏社会力量。当天,坐落在鳌山湾大管岛、小管岛之间的“蓝谷1号”近海测试科研平台,同步发布并入网共享。该平台由青岛蓝谷海上测试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成,是青岛市目前唯一一个市场化运营的海上科研测试平台。据该公司副总经理王世水介绍,“蓝谷1号”已确权总面积为380公顷的海域,水深从12米到19米不等,可为海洋装备、设备测试以及海洋科学实验提供真实自然的水下、水面以及低空资源,协助解决海洋仪器装备由样机到产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我们研制的水下摄像、智能作业机器人等产品,以前只能在码头或水池进行测试,持续性和稳定性不够,缺乏自然风浪环境条件,刚刚启用的‘蓝谷1号’正好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一问题。”青岛森科特智能仪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王新宝认为,“蓝谷1号”距离岸线码头只有几公里航程,周边气象、水温、水质条件适宜,平台上还搭载了电力、网络,配备观测系统、吊运设备和专用实验室,测试数据可以实时传回陆上实验室,有利于缩短测试周期、提高测试水平、提升产品质量。
按照青岛市“十四五”规划,青岛蓝谷正在全力推动建设“国家海洋科学城核心区”。青岛蓝谷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蓝谷将继续做好产学研协同发展的“黏合剂”,配套完善更广领域、更高水平的公共科研服务平台,推动更多涉海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