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勇担新使命】西安交通大学大仪实验中心这五年
来源:西安交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心发布时间:2022-09-27点击次数:423
风劲潮涌正当时,扬帆破浪启新程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
西安交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前身分析测试共享实验中心)于2017年9月正式运行以来的五年,是开拓奋进、全面进步的五年。
五年来,大仪实验中心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重要讲话,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统筹推进校级公共平台的建设,以分析测试中心的建设和运行为抓手,全力打造开放共享服务样板,构筑科教创新支撑平台。五年来,大仪实验中心不断追赶、不断跨越,拼搏奋进,努力推进校级公共平台的建设,建设了高效规范、功能完善的公共大型仪器设备运行管理体系,形成了机制健全、布局合理的资源配置管理模式,打造了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高校公共服务平台品牌。
2017-2022这五年,中心仪器设备水平跨越发展
中心直接运行管理的大型仪器设备92台套,原值超过2.58亿元,5年实现翻两番,覆盖材料微观结构与形貌、无机成分分析、有机成分分析、材料物性分析四大方向,建成了国内高校规模超前、西部唯一的真空互联平台,配置了西北唯一的时间飞行二次离子质谱仪、西北首台冷冻透射电镜,以及双球差校正透射电镜、600M核磁共振波谱仪、超时空分辨拉曼光谱仪、显微红外光谱仪等标志性设备。
2017年3月8日,中心首台大型设备(西北地区首台冷冻电镜)安装
2020年8月,大仪实验中心整体搬迁至创新港
2022年,西北唯一一台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在中心安装
2022年,球差校正透射电镜在中心安装
这五年,中心开放共享服务面不断扩大
在边建设、边运行的快节奏中,实现年均运行机时2077小时/台,5年累计完成测样量26.9万件,累计服务校内用户6万人次。服务用户覆盖全校理工医所有学科,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社会服务快速扩展,5年累计为校外8197人次提供分析测试技术服务,推动区域资源共享,服务企业科技创新。
热门设备全天候开放,技术人员轮班测试
定期开展设备维护,时刻保障设备状态稳定
开展多校区样品传递工作,方便师生送样;疫情期间坚守实验室,服务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和紧急科研任务
这五年,中心支撑学科不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围绕国家“四个面向”,立足支撑学校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建设,助力科研团队开展原创性研究,5年支撑国际顶级期刊论文28篇,2021年学校主页报道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中,半数以上由中心提供直接技术支持。
助力科研团队开展原创性研究,5年支撑国际顶级期刊论文28篇
这五年,中心检验检测能力得到突破发展
始终瞄准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从运行之初,紧抓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用不到2年时间顺利通过国家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成为学校首个获得国家CMA认定的标准实验室,107项检测项目通过能力认定,覆盖物质鉴定、环境分析、公共卫生三大热门领域。
2020年中心获得国家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
2020年,刘佳梅高工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员资格(国家级)
2021年,中心实验技术人员在保障满负荷测试的情况下,放弃寒暑假休息,夜以继日完成资质认定扩项。
这五年,中心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牢记交大人的使命担当,不断创新,努力开拓高校资源开放共享的新格局。主动承担科技部科技创新战略课题《新时代高校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激励机制研究》,向科技部基础司、陕西省科技厅、省委统战部、省政协提交政策建议7项,得到上级领导充分肯定。常态化邀请企业家走进创新港,接待各级领导、兄弟高校交流指导5500人次,助力创新港在秦创原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中心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承载中东部产业转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被省科技厅认定为陕西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被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列为区域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中心,成为中国西部创新港科教平台亮点和全国高校公共平台建设模式新样板。
2021年2月19日,陕西省省长赵一德考察调研
2022年8月13日,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王莉霞考察调研
2020年11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考察调研
2020年起,常态化举办“企业家走进创新港平台”活动,服务秦创原企业科技创新
不断完善优化平台开放运行机制
5年来,中心始终秉持服务一线科研使命,不断激发技术队伍活力,充分发挥高精尖仪器设备功能,广泛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方法开发研究,推动学科交叉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深入实践“我为师生办实事”,开设分析测试技术论坛,经常性深入学科团队开展技术交流,邀请学科教授参与设备管理,广泛开展用户培训,为大用户定制服务方案,热门设备全天候开放,全力保障师生需求。普惠性奖励科研团队利用中心仪器设备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5年累计减免722人次测试费用62.18万元。
2022年5月,深入学院了解用户技术服务需求,定制化开发相关测试技术
2018年起持续举办《分析测试技术论坛》,至今已举办59期
中心技术团队为单智伟教授团队定向开发“高纯镁材料中超微量杂质元素的定量分析方法”,成功解决镁、铝等5N、6N高纯金属中痕量杂质定量分析难题
构建特色技术支撑平台
5年来,中心在做好常规分析测试服务的基础上,围绕学科需求,不断完善设备配置,整合技术力量,形成了“材料原位实验与测试平台”、“飞纳结构表征平台”、“材料成分定量分析平台”、“分子动态结构实验平台”、“真空互联实验与测试平台”五大特色技术支撑平台,为跨学科、跨领域特殊环境下材料构效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前沿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应用融合,推动学科交叉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
2022年9月,真空互联实验与测试平台建成启用
独辟蹊径探索合作共建模式
5年来,中心抢抓机遇,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地方经济建设,深度加强同国家部委及省市部门合作,以贡献求发展,探索“团队众筹”、“学科共建”、“校企合作”、“校地托管”等多种平台共建共享模式,争取各类外部资金超过1亿元,建设思路和理念得到各级领导和兄弟高校广泛认可。
2020年9月科创月期间,中心挂牌为陕西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
2020年9月,中心与全球顶尖仪器厂商合作建立创新技术联合实验室
2020年6月,广泛征集学科团队与中心合作共建,开展设备托管服务
构建多样化技术支撑团队
5年来,中心坚持发挥人才主力作用,基本形成“责任教授、骨干工程师、研究生助管”为一体的技术服务队伍骨架。聘用学科教授兼任超大型仪器设备责任教授,紧密追踪学科发展前沿,推动设备新功能开发与深度利用;推行“大分区+技术小组”的骨干实验技术队伍管理结构,促进仪器设备技术交流和梯队化培养;联合相关职业技术院校合作开展实验技能人才培养,积极选拔学生助管团队,提高仪器设备管理效能。
积极发挥平台协同育人功能
5年来,中心积极发挥协同育人功能,面向研究生和开设学校唯一聚焦仪器设备技术交流的《分析测试技术论坛》,累积举办59期,邀请专家报告131场,累计参与人数5500人次。坚持学生自主上机培训,培养学生操作高精尖大型设备能力,提升学生科研素养与就业优势,每年常态化培养自主上机学生400人次;配合学院承担《计算材料学》、《生命科学仪器操作与实验安全》、《材料现代分析》等课程实践教学。瞄准仪器功能研发,联合培养工程硕士8名,首届毕业生分别赴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日本九州大学等单位工作或深造。关注培养学生科学与艺术精神,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微结构摄影大赛等多项竞赛活动,累积获得各类奖项30项。
持续开展研究生设备操作技能培训,年均培训400人
2022年1月14日,举办首届大仪实验中心“分析测试技术年会”
2021年6月22日,俞大鹏院士在第47期“分析测试技术论坛”作报告
2019年,中心技术人员指导学生作品获全国大学生微结构摄影大赛一等奖
日益提升在行业协会中的影响力
5年来,中心高度重视校际合作与交流,积极邀请兄弟单位来校指导、选送中心青年技术人员交流学习、参与行业协会建设并发挥积极贡献。2020年当选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副理事长单位、陕西省检验检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借助行业力量传播交大声音、贡献交大智慧。
2020年11月11日,高禄梅主任当选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副主任委员
2021年11月27日,中心作为理事长单位,承办陕西省检验检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会年会
2022年5月,中心获得陕西省科教文卫系统五一巾帼标兵岗
乘势而上谱新篇,踔厉奋发书华章
站在新的起点上,大仪实验中心将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弘扬西迁精神,勇担责任使命,共创交大荣誉,紧密围绕主责主业,在服务科技自立自强上汇聚力量,在推动学科交叉上输出智慧,在促进产教融合上提供支撑,为学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