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促共享 提质增效共发展——南京大学化院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经验分享
来源:南京大学发布时间:2023-04-11点击次数:250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拥有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江苏省先进有机材料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总面积5.8万平方米的仙林校区化学楼和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为学院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了一流的条件保障。化学院目前仪器总资产2.5万余件,总价值近8亿元,100万以上大型仪器111台,50万以上(不含100万以上)大型仪器109台,总价值3.24亿元,这些大型仪器服务于各重点实验室、学科仪器平台及教师课题组。
化学学科的科研工作特点是既需要进行合成制备,又需要进行性质表征和分析,对于大型仪器的依赖很强,具有一些共性的通用型测试仪器,例如红外、紫外、液相色谱、质谱、核磁等等。为提高通用仪器的使用绩效,加大测试服务的专业度,化院在已有的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设了学院的公共仪器平台。公共仪器平台的前身——中级化学实验室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利用国家教委第一次世界银行贷款、依托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率先在全国建立的第一个24小时对校内外全面开放的中、大型仪器实验室。其全面开放、仪器共享的管理模式,成为当时实验室改革的典型模式,为同行所认同并采纳,并获得“全国高校实验室系统先进集体”表彰。
化院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坚持仪器的开放共享,为科研提供有力保障。近年来加大仪器的投入,先后投入数千万元学科建设经费,用于购买电镜、核磁、色质联用等仪器设备,并利用学院搬迁至仙林的机会,对仪器资源进行整合,目前建成了核磁中心、电镜中心、质谱中心、影像中心等四个特色仪器中心。为充分发挥共享功能,该中心将35台测试需求大的大型仪器面向校内外开放共享,合理的测试收费也保障了良好的仪器维护。
经验分享
01管理前置,统筹规划,从采购源头抓起
学院公共仪器中心在采购仪器时,首先征求各学科的意见,列出急需仪器的排序清单,优先采购共性需求和共享程度高的仪器,从而避免了由于重复购置而导致的仪器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对于已有设备,如果师生普遍反映测试机时紧张,也可论证后列入采购计划,例如,早在2012年就用此种方式最终确定了核磁600兆+400兆的采购计划。
02信息化手段加持,助力仪器的开放和共享
仪器的信息和使用状态的不公开透明,也是阻碍开放共享的因素。近年来,化院技术人员自主开发研制的仪器预约登记系统,实现了仪器网上预约、授权使用、机时计算的功能,通过网络化管理,实时记录和公开仪器使用状态,使学生预约便捷、上机使用管理有序、机时计费精确(系统化)。自主研发的大型仪器智慧系统,除了实现上述预约登记功能,将实验室安全环境监控、操作过程监控等功能组合,提高了管理效率,优化了预约服务,数据记录更加科学合理、推广应用更为便捷。目前,仪器管理系统在化院的重点实验室、公共仪器中心、学科仪器平台得到了广泛使用,师生反映良好。
03优化劳务分配制度,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学校对测试经费给予了按一定比例提取劳务报酬的政策,化院对此部分报酬在全院仪器管理技术人员中进行二次分配,一部分作为平均奖,与平时工作表现和年度考核结果挂钩,一部分与承担的测试工作量挂钩,这样的分配方式,既考虑了平时的工作表现,也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同时也兼顾了由于管理仪器的差异而带来的收入的不平衡,调动了一线技术人员的测试积极性。
04虚实结合,形式多样,推动开放,实现多赢
课题组或教师个人购买的仪器,普遍存在开放程度和共享程度不高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师们没有树立大仪开放共享意识,不重视开放考核要求,且即使开放不达标,也没有受到实质性惩罚,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实际困难,如:课题组一般无专人管理仪器、怕开放使用后仪器损坏、不知如何收费等,从而影响开放。为强化共享意识,解除教师们对仪器共享的“后顾之忧”,学院打通大仪收费渠道、安装管理软件,实现了在仪器不搬离原实验室、保证课题组使用的前提下,开放空闲机时以共享使用。
对于部分具有共享性质、测试需求大的仪器,公共仪器平台提供放置空间,由仪器平台技术人员兼管仪器,通过共建、共管的方式,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率,促进开放程度。
工作建议
随着科技部和教育部对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提出更高要求,即便化院在仪器开放共享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也有比较好的工作基础和实施经验,但是由于个别老师开放共享意识淡薄,共享工作难以执行到位,导致师生们的测试需求和科研保障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建议学校、学院和管理部门共同努力,加大开放共享政策的宣传,提高教师和课题组的共享意识,强化评价考核和政策激励。对于需求较高而不开放的仪器持有人(或单位),经过反复教育依然不配合的,学校应采取有效惩罚手段,如缓批下年度的仪器采购计划和经费等;对开放程度高的仪器,应给予适当的奖励。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才能促进大型仪器的开放和共享,真正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绩效,优化资源配置,为“双一流"建设提供高质量实验技术支撑。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公共仪器中心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化学楼G131室
联系邮箱:sic@nj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