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探索与实践:数字赋能仪器开放共享,技术助推新质生产力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发布时间:2024-05-22点击次数:16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大型科研仪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保障。为提升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水平和运行效率,学校围绕开放共享机制、制度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模式等方面不断探索、持续投入,结合学校实际,形成校院1+N模式的整体布局,充分发掘农科院校大背景下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提升举措。
植物保护学院是学校较早一批统筹院内大型科研仪器资源建立公共平台的院级单位,秉持提前谋划、提早布局理念,打造公共仪器平台,并以平台为依托,实现大型科研仪器的全面开放共享和高效运转。本文作为管理模式经验分享交流系列第一篇,将从植物保护学院公共平台建设、数字化管理、个性化培训以及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展开,进一步交流互鉴、提升共识,共创开放共享良好氛围。
PART.1前瞻性谋划,打造仪器共享平台
提前规划设置,形成六大机组
为集中优势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学科提质,学院复院之初将植病学科“211工程”公共平台、昆虫学科"211工程”公共平台和农业部植物病理学重点实验室公共平台合并组建学院公共仪器平台。迁入新植保楼之际,学院为公共仪器平台预留近300平米空间,集中放置所有仪器,并根据仪器需要,改造了显微镜暗室、全屋排气的质谱室等,整合大中型仪器40余台,形成六大机组,分为显微成像机组、色谱质谱机组、浓度测量机组、样品前处理机组、核酸扩增机组、分子成像机组,涵盖细胞分析、基因分析、蛋白质分析、小分子代谢物分析等方面。
完善制度体系,确保有据可依
学院组建了公共仪器平台管理委员会,对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进行咨询、审议、评定、决策及监督,下设平台主任,负责平台的日常运行。制度是平台运行的重要保障,平台在运行过程中不断优化、补充制度,将所有制度整理成册,形成了《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公共仪器平台管理规章制度》,包含总则、平台管理委员会章程、平台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平台财务管理规定、平台提供仪器托管服务的管理办法等,让平台的运行有据可依。
管理统筹谋划,新购论证前置化
自成立公共仪器平台以来,以学院统筹经费购置大型仪器时,会在校级统一购置论证前进行“预评估”,采用”教师提需求→平台来评估→学院作决策”的模式,由专任教师提出仪器需求,平台评估仪器的重复性及普适性,学院领导班子根据学院的发展规划作出是否采购的决定。此种模式大大降低了仪器的重复采购率,避免了经费的浪费。新购置的大型仪器全部纳入平台统一管理,面向校内外师生开放共享。
PART.2数字化管理,提升平台运行效能
创新预约管理,切实提升机时
2017年起平台着手搭建信息化系统,是较早实现全过程数字化管理的院级平台之一。平台依托系统实现了人员分级管理、仪器分类管理、预约按需进行、使用实时记录、收费便捷查看、数据及时传输、监控一直在线,让仪器管理员可远程管理仪器,也方便了课题组负责人掌握学生仪器使用情况。例如,学生“迟到”或“爽约”等行为会被记录在使用记录中,课题组负责人在系统中即可看到这些现象,据此可提醒督促学生按需使用仪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用户浪费机时的情况,极大的保证了仪器的使用效益。除常规功能外,平台与仪器预约管理系统的开发公司合作,完成了对系统的二期升级,个性化定制了爽约机时半价计费等功能,实现了预约系统的迭代更新。仪器预约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不仅让使用管理更方便,而且极大促进了仪器的开放共享,以Leica SP8共聚焦显微镜为例,2016年(系统投入使用前)使用机时为265h,2017年(系统投入使用当年)使用机时为1865h,2018年(系统投入使用后)使用机时为3460h。
原创优质内容,服务送到手边
为了让通知更及时、服务更便捷,2019年平台申请建立了微信公众号“KLPMGM MOA公共仪器平台”,内容涵盖重要公告、培训通知、仪器使用技巧等,关注人数近千人,推送原创性文章68篇,单篇最高阅读量1568次,进一步提升了平台的影响力。
PART.3个性化培训,发挥仪器最大性能
因仪制宜,培训更精准
针对不同机组仪器的特点,制定了实用技术培训方案。
首先,为所有的仪器建立“仪器档案”,将设备基本信息、性能参数、应用范围、仪器负责人及联系方式整理成《植物保护学院公共仪器平台仪器登记表》,搭配操作说明书,放置在每台仪器设备旁边,方便用户随时查看学习。其次,针对荧光定量PCR仪、酶标仪、大分子成像仪等硬件操作简单、软件参数设置相对复杂的设备,录制软件操作培训视频,存在相应设备的工作站中,用户可边学边操作、随学随操作。
第三,针对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超速离心机、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操作要求高的设备,用户需通过仪器预约管理系统提出培训申请,并携带实际测试样品,由技术人员对其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培训,培训通过后可开通工作时间段的使用权限,独立操作仪器10次以上且未出现不规范操作者,可向仪器管理员提出非工作时间段使用的考核申请,考核通过后可全时段使用该仪器。仪触即发,点亮科研灵感
针对新投入使用的仪器和已有仪器的性能升级,平台邀请仪器工程师上门进行理论讲座和实操培训,形成了“仪触即发”系列培训讲座。仪器负责人提前收集师生对仪器的需求,与工程师沟通培训内容,让培训更有针对性,使新技术更快服务于师生的科研。自2023年起,平台开办了“仪触即发”的暑期特别活动“暑期工作坊”,围绕技术性能提升较快、技术普适性较高的仪器,邀请公司或业内专家到校举行讲座,为师生带来一场仪器的头脑风暴,激发科研灵感。
仪器技术咖,用户成大咖
有些用户对仪器的使用有卓越的追求,为此自2022年起平台面向有仪器操作经验的学生开设了“仪器技术咖”专项活动,每年10期,每期针对一台仪器,由仪器负责老师与学生交流仪器使用及数据分析中的常见问题。此活动不仅为学生答疑解惑,也为“未来工程师”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PART.4人性化管理,提高平台服务水平
”三全”服务,全面支撑
平台秉承“三全”服务理念,“全天候”开放运行,从样品前处理、上机测试到数据分析的“全流程”技术支撑,涵盖上机指导、委托测试、方法开发、定制培训的“全覆盖”技术服务。平台为用户营造轻松自由的实验环境,也保证用户在遇到问题时可随时找到仪器负责人。截止2023年底,平台为239个课题组的2433位成员提供了技术服务。良好的日常维护和快速的故障处理保证了仪器的高效运行,仪器总运行机时实现七连增,2023年达到46450小时。
面对诉求,及时调整
平台在日常运行中,一直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仪器采购需求、技术需求以及对平台运行的意见和建议,对合理的诉求积极面对、力争解决。例如,有用户提出部分仪器取消预约的时限太长,导致预约用户无法取消,临时有需求的用户无法使用的情况出现。针对这个问题,仪器管理员对仪器过去三年的预约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与不同课题组师生沟通各类试验材料的准备时长,综合考虑后重新调整了预约和取消预约的时限。
服务共享,支撑助力
植物保护学院公共仪器平台自建立以来对学院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都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在仪器开放共享中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平台产生的实验数据支撑我院师生在《Molecular cell》、《Cell hostµbe》、《Molecular plant》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学院发表IF>10的高水平论文数量不断攀升,是推动新质生产力产生的科技基础。2021年,平台挂牌成为学校首批建设的校级研究生公共教学开放实验平台,承担了学院所有研究生实验课程,是研究生实践能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平台也是学院对外开放展示的重要窗口,接待了国家档案局、广州海关技术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北京市东城区教委等单位的来访。平台为北京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宁夏农林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北京大北农动物保健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提供仪器开放共享和送样测试等服务,对相关单位的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起到了技术支撑作用。
下一步平台将继续做好技术开发与服务,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探索高端仪器的国产化替代和国产化维修,为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