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协同创新 | 2025年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北京师范大学“百进千”对接活动科技城专场成功举办
来源: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发布时间:2025-06-30点击次数:4
6月19日,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指导,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共同主办的“百进千”专场对接活动在天津宝坻成功举行。来自北京市科委相关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及6家央属和北京地方高校院所科技服务平台的12位专家代表齐聚京津中关村科技城,通过实地考察、专题对接等形式,推动首都优质科技资源与天津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京津冀协同创新注入新动能。
活动伊始,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展示中心,深入了解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在产业规划、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成果。随后在专题对接会上,京津两地科技主管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代表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展开深入交流,共谋创新发展新篇章。
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工作负责人常崇艳主持,旨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新生产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示。会议邀请了多位领导和专家企业家代表参加,包括: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高促中心部门负责人毛振芹,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高促中心项目主管工程师刘罡,天津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管委副主任顾子城,天津市宝坻区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王硕,天津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张伟等。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高促中心部门负责人毛振芹介绍,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整合了北京地区高校院所和企业集团的创新资源,现已有北京大学、北师大、中国科学院过程所等91家开放单位,包括19家高校、55家院所及17家企业。共促进1.65万台套、原值近194亿元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仅2024年就为1.4万余家次企业提供测试分析、联合研发等服务,服务合同达到22.4亿元,为京内外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提供了良好支撑服务作用。
科技创新券助力京津冀科研资源共享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高促中心项目主管工程师刘罡介绍了京津冀科技创新券政策及实施进展情况。2018年京津冀三地科技和财政部门签署科技创新券合作协议后,2022年进一步升级服务机制,2023年将服务目录从700余家扩充至1100余家。通过优化异地合作流程(申请-对接-兑现),并举办资源对接活动,已推动近百项跨区域创新项目落地。未来平台将进一步深化三地协作,推动科研设备开放共享,赋能企业创新发展。
专题对接会上,各单位分享了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成果。
北京师范大学: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助力产学研协同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作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依托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截至24年底,整合开放了1081台套、总价值近12亿元的科研设施与仪器,覆盖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健康等关键领域。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与人才优势,为京津冀及全国企事业单位提供创新研发、检测分析、技术咨询等综合服务。
在环保技术领域,北师大聚焦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生态修复、固废循环利用及风沙工程治理,同步推动人工智能在文化遗产数字化等场景的应用;医药健康领域涵盖中药资源保护、放射性药物研发等前沿方向;新材料领域则涉及光透镜技术、能源转化材料等核心技术攻关。未来,北师大将继续深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赋能企业创新与产业升级。
中国科学院: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中国科学院依托雄厚的科技资源,在材料科学、能源环境、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显著优势。中科率先公司作为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成果转化平台,自成立以来持续推动院所科研设施开放共享,2024年重点开放集成电路、新材料、医药健康等12个领域的实验室,提供571台套总价值23.1亿元的仪器设备及129项创新券服务。其中,纳米科技公共技术平台具备国家级检测资质,在二维半导体材料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已经取得多项核心技术和专利,相关沉积设备和检测设备已实现销售。中国科学院各院所通过科技部开放共享平台及自身建设的共享网平台,为企业提供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持,彰显了国家级科研机构服务产业创新的使命担当。
北京大学: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赋能产学研创新发展
北京大学依托224个科技创新基地(含36个国家级平台)构建了完善的科技资源共享体系。学校与北京市科委共建的研发实验服务基地整合了十大共享平台,重点打造半导体外延膜量测服务平台和微流控芯片技术等特色服务,半导体外延膜量测服务平台已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特别是在半导体、能源存储和光电子等领域的材料研究中。通过高分辨率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人员能够获得关于材料微观结构的详细信息,对于理解和改进材料性能至关重要。微流控平台已成功应用于农业胚胎筛选领域。在医药健康方面,药学院开发的天然小分子药物AI筛选平台和医学部干细胞研究中心的妇科疾病药物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围绕AI Coding领域,打造的代码类大模型CodeShell取得了同期同量级全球性能最优,围绕软件工程领域的代码生成、单元测试、代码审查等环节研制了大模型支撑的软件研发自动化平台。通过科技创新券服务,北京大学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从检测分析到技术研发的全链条支持。
北京科技大学:以材料学科为引领 打造科技资源共享新高地
北京科技大学以“钢铁摇篮”著称,依托学校百余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在采矿、冶金、材料、机械等传统优势领域持续发力,拥有球差透射电镜、三维原子探针、聚焦离子束电镜、工业CT等尖端设备,构建了以材料为核心的特色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体系。会上,推出了特色鲜明的两个科技成果,电子材料器件腐蚀环境寿命评估技术,提出了“理论建模+实验验证+AI分析”的全新研究方法;铝镁合金材料系列研究成果,相关产品已成功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子器件等领域。
通过首都科技创新券政策,近年来学校已累计签订技术服务合同280余项,总金额超2000万元。未来,学校将继续发挥“材料制备-性能分析-寿命评估”全链条服务特色,为产业创新提供强力支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天科技赋能产业创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依托雄厚科研实力,构建覆盖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科研设施与仪器数据库,开放仪器设备528台(套),总价值10.38亿元。学校构建多元化服务体系,梳理形成233项服务事项,覆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智能装备、医药健康等领域,可提供计算软件开发、传感器检测系统研制、肿瘤微波精准消融治疗计划系统研发等服务,助力多行业创新发展。此外,北航还搭建有分析测试中心、智能微纳公共创新中心及工程实践与创新中心等校级共享平台,整合优质科研设施与技术资源,面向校内外开展专业化共享服务,推动科研创新、技术转化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助力学科发展与产业升级。
中国中医科学院:传承创新 科技赋能中医药发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中医药领域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构建了完善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中医科学院汇聚诺贝尔奖获得者等顶尖人才,拥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医学实验中心作为中医科学院的首平台服务机构,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打造中医药科学实验创新技术应用高地、核心技术策源地、系统解决方案输出地。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等附属医疗机构在代谢疾病、心脑血管等专科领域独具特色。目前,全院已开放597台十万元以上精密仪器设备,服务范围涵盖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药研发等多个领域。
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中医科学院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开发的中医药辅助诊疗系统可实现医院-社区-家庭全场景覆盖,其中研制的中医AI四诊机器人,在10余家三甲医院开展示范应用;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的《艾滋解郁方》技术成果已推广至全国256个临床机构应用。未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将继续深化产学研结合,完善建设中医药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智能化发展。
清华大学科威国际:架设全球技术转移的桥梁
作为清华大学发起的国际技术转移市场化运营机构,科威国际经过20余年发展,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转移平台。2024年实现国际技术转移营收7500万元,业务覆盖生物化工、能源等多个战略领域。机构不仅拥有40余人的专业团队和黄山自主实验室,更依托清华优势,为政府、企业及科技园区提供技术引进、成果转化等全链条服务。未来,科威国际将继续深化国际创新合作,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全球先进技术“引进来”。
北京科技大学与博宇(天津)半导体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在本次对接活动上,北京科技大学与博宇(天津)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新材料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此次合作标志着京津两地科技资源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为京津冀协同创新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