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十八载深耕育创新沃土,实验赋能攀科研高峰 ——实验技术开发与研究项目管理工作纪实
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布时间:2025-07-09点击次数:6
在航空报国、科技强国的征程中,实验室是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实验技术是科学之门的“金钥匙”。十八年来,南航以“服务需求、激发活力、强基固本”为导向,持续深耕实验技术开发与研究项目培育与管理工作,从“破冰试水”到“体系化推进”,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化发展”,这项工作不仅成为实验技术人员成长的“助推器”,更成为学校科技创新的“加速器”。
一、开拓启征程
从“制度萌芽”到“生态成林”构筑实验创新全周期培育体系
2007年深秋,一场关于“如何让实验技术更解渴”的讨论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明故宫校区逸夫科学馆展开,实验技术人员提出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功能限制”“实验技术与测试方法瓶颈”等问题,成为学校实验技术开发与研究项目工作的起点。随后,学校以“制度先行”破局,出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管理办法》,引导、激励和资助广大实验人员在实验技术开发、创新性实验项目设计及实验室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2008年,首批项目批准立项,31名实验技术人员得到资助。现如今,学校已全面构建了“规划-申报-评审-转化”的全链条管理机制。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近年来,学校累计投入专项经费超400余万元,立项支持近300个项目,覆盖航空宇航、机械工程、电子信息等十多个学科。从“单台设备改造”到“实验平台搭建”,从“解决当前难题”到“布局未来技术”,这些项目如同一颗颗“创新种子”,在实验室的沃土中生根发芽。
二、改革开新局
从“常规培育”到“重点突破”锚定国产替代主攻方向
2025年,站在十八年节点回望,学校实验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迎来“升级时刻”。面对“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学校发展规划目标,今年的立项工作打出“组合拳”:提高立项额度——项目总计支持50万元;聚焦关键领域——重点支持“仪器设备国产化替代研究”“新实验技术与测试方法的研究与开发”“仪器设备的功能扩展、技术改造和再利用”三大方向;优化评审机制——组建“实验技术专家+项目管理专家”多元评审团,增加“同类设备先进性”“国产化替代潜力”“项目可推广性”等评审标准,实行多轮交叉评审。
这一系列变化,让真问题、真需求成为立项“指挥棒”。本年度共收到来自16个学院的近百项申报,其中自制仪器设备类项目占比达75%。经过形式审查、函评、现场答辩三轮筛选,最终18个项目脱颖而出,每一个都带着“破局”的锋芒。
评审专家评价:“这些项目既有‘顶天’的创新引领,更有‘立地’的应用价值,真正体现了‘把实验做到祖国装备的心脏里’的南航担当。”
三、深耕结硕果
从“项目驱动”到“生态赋能”激活实践创新一池春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验技术开发与研究项目管理工作的深层价值,早已超越项目本身——它不仅产出了一批能用、好用、管用的实验技术成果,更构建起“教师创新、学生参与、资源共享”的创新生态。近三年获批项目中,青年实验技术人员牵头占比达71%,依托项目申请专利、软著100余项,支撑了《机器人虚拟设计综合实验》《工程流体力学实验》等多门精品课程,获得全国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华老师感慨:“从申报时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带领学生开发出多套自主实验系统,这个过程让我和学生一起成长。”
十八年风雨兼程,十八年创新不止。从“解决一个实验问题”到“助力学科发展”,从“培育一项技术”到“激活一片生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技术开发与研究项目管理工作,正以更开放的理念、更务实的举措,书写着新时代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南航答卷”。
下一个十年我们期待更多“从0到1”的突破更多“从实验室到产业”的跨越因为,这里的每一次技术迭代都在为航空强国梦注入更强劲的动力这里的每一束创新之光都将汇聚成星辰大海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