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奖最新出炉 全国高校获奖项目近达80%
来源:发布时间:2017-01-15点击次数:210
1月9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总书记习近平授予赵忠贤院士和屠呦呦研究员国家最高科技奖,这一颁奖掀起科技成果奖励之高潮。近两日,社会各界大力点赞国家科技奖励大会,聚焦279个国家大奖的背后,是阐述中国科技软实力的又一铁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力度有所加强。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项目内容进一步扩大,其中国内众多高校可谓科研创新前沿最耀眼的明星。在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全国共有118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通用项目172项,占通用项目总数221项的77.8%,再创历史新高。下文,小编带您一起走进高校科技获奖成果。
西安交大4项成果获2016国家科学技术奖
西安交通大学以主持单位获得4项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其中自然科学奖2项、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1项,并列全国高校第五位。
基于晶体缺陷调控的铁性智能材料新物理效应,获自然科学奖。该项目针对如何大幅度提高铁性智能材料性能的研究焦点与基础性难题,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发现了利用铁性智能材料中普遍存在的晶体缺陷对其性能进行调控的若干新物理原理及新效应,为大幅度提高这类材料的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新思路。美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等该领域国际权威学者和同行高度评价,认为“是一个突破”。
同济大学7个科研项目获颁国家科学技术奖
同济大学7个科研项目获颁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上海高校中排名第一,在全国高校中排第四。
机制创新,激励研究者“顶天立地”。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童小华教授主持完成的《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此次上海所获的唯一一等奖。成果已经成功用于嫦娥探月、测绘卫星、载人航天等航天工程以及国土资源调查等重大工程。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表示:“学校近年来在促进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方面做出的一些改革与探索,成效已经逐渐显现。”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同济大学对科技实施“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评价”,鼓励同济教师做“顶天、立地”的科研,基础研究瞄准国际前沿,应用研究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在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天津大学4项成果获2016年国家科技奖
2017年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天津大学4项成果获2016年国家科技奖。混合式光纤传感技术,引领光纤传感安全监测科技前沿(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刘铁根教授)。
由天津大学刘铁根教授所在的团队自主研发的混合式光纤传感技术解决了当下光纤传感领域的诸多难题,为保障重大工程项目安全提供了可靠的监测保障。高精度、高稳定混合式光纤传感解调技术,恶劣环境下高可靠性光纤多传感器封装技术,多波段混叠式光纤多气体传感技术以及混合式光纤传感组网融合技术。这些技术突破引领了光纤传感安全监测领域技术探索的前沿。
东南大学3项成果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大奖
东南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摘取三项国家科技大奖,获奖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九,获奖项目囊括三大奖项。
东南大学本次获奖项目涵盖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三大奖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长洪伟教授领衔的《微波毫米波新型基片集成类导波结构及器件》项目获自然科学二等奖;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程明教授领衔的《强容错宽调速永磁无刷电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技术发明二等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教授领衔的《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多模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华中大6大成果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大奖
华中大6项成果获得奖励,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项目为4项,牵头项目获奖总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五。
黄云辉教授等完成的“储能用高性能复合电极材料的构筑及协同机理”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王新云教授等完成的“多工位精锻净成形”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刘胜教授等完成的“多界面光-热耦合白光LED封装优化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陈学东教授等完成的“大型重载机械装备动态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回顾2016年,国家对高校科研的支持和激励,来自方方面面,从创造更有“肥力”的土壤,到促使更多创新力生发。以科研经费管理为例,学校科研部全面修订相关政策,其中包括会议费、差旅费、劳务费和结余经费的管理政策;正在制订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转化收益70%给予科研团队;同时修订相关评价考核政策,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以进一步激发科研活力,实现学校科研质和量的总体跃升。
此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举办,将进一步促使科技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荣获国家科技奖的项目的高校数不胜数,东南大学、西安交大等只是众多高校中的微小缩影。“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的论述,纵观当今经济发展形势,我们更加深刻地感悟到这一真理: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就会最终拥有实力上的优势。
今天,伴随着世界迈步进入高智能发展新时代,大数据、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市场需求刺激。国家在某些领域的科技创新已经实现弯道超车,开启改变世界新格局之旅。屠呦呦研究员在医学上的突出贡献,再此刷新国家科研在诺贝尔奖项的空缺,果断在世界医学领域留有中国的声音。当然在仪器仪表行业未来发展中,毅然离不开人才创新的支持。然而欣喜之余,我们依旧得看到国家科技与世界先进科技的差距所在,继续践行人才强国战略,让我国科技软实力在更多领域可实现“质”的跨跃,上升至引领全球科技不可或缺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