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治理显现碎片化 法制完善与监测仪器须同步创新
来源:发布时间:2017-01-21点击次数:195
1月19日,两则新闻重点聚焦土壤问题。一则是首次将土壤污染防治实行终身责任制,即“谁污染,谁防治”;另一则是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方案》将首次把土壤污染防治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指标
提及土壤,或许它不及空气与水,一个是呼吸问题,一个是生命问题,甚至有些不起眼。然而它对整个社会系统来讲重要性是不可替代更是不言而喻的。今天,土壤面临严峻的污染现状,已经危及人们息息相关的生存问题,严重破坏食品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对土壤进行监测,实现污染防治与修复刻不容缓。
客观来讲,土壤问题离人们并不遥远,没有健康的土壤保护,人们的生命将不可延续。但我国耕地污染到底有多严重?结合多部门调查的结果判断,我国重金属污染耕地面积大约有1.8亿亩,约占10%到15%的面积。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地区,污染区域主要是工厂企业周边农区,污水灌溉区,大中城市郊区。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总体不容乐观,局部形势比较严峻。”
伴随着土壤污染程度的日益加剧,土壤环境监测力度也未曾减小。在全社会对水质、大气全方位的共同发力下,我国在空气、地表水系列常规环境监测领域目前已形成相对比较完善的监测体系。或是监测指导与监管相关法律、或是监测技术与设备的大力投入,均具备较强的监测能力。反之,国内土壤监测能力并不足以掌控全国和各地区,与此同时,部分市、县级环境监测机构土壤环境监测仪器设备、专业监测人员匮乏,土壤环境监测体系总体滞后,对一些新型土壤污染物的监测更为缺乏。此外,现行的《土壤质量环境标准》也已不适应目前的土壤环境保护现状。这些都是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亟需着手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土壤污染长期得不到遏制的背后,是土壤污染防治领域专项法律的缺失。因为缺少土壤污染防治法,缺乏土壤污染防治的工作体制,缺乏土壤污染防治的具体标准,也缺乏土壤污染防治的制度依据,因此导致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呈现碎片化格局。2017年伊始,关于土塘污染防治相关政策、土壤监测技术改革升级、土壤监测设备创新应用在社会范围内引起广泛重视。
据环境保护部获悉,1月18日,我国首次发布《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方法》指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将实行终身责任制。换句话说,将实行“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强化造成土壤污染单位及个人主体责任意识,进一步将土壤监测问题细分到个人。纵观国家目前对环保中国的建设之路,环保行业重点细分领域“十三五”市场规模和投资将不断增速,土壤修复将成为巨大潜力的投资领域。
今天,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众多土壤监测技术广受社会青睐。例如:氢化物发生法(HG)、激光熔蚀法(LA)和X射线荧光光谱法等,这些方法在土壤样品分析检测时对土壤中痕量元素的测定和分析中经常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这三种技术与其他新型技术配合使用构成了一种新型技术,这种技术的特点是既能对信息进行获取又可以进行处理和应用技术被环境监测领域广泛应用。
基于土壤监测技术的升级,土壤监测设备也实现创新应用。此前,据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自主研发的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多参数自动监测设备投入使用,可为海岸带地区地下水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首次实现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一体化监测。其自主研发的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多参数自动监测系统经过对比验证,监测的精确度和运行稳定性均达到现有进口仪器设备水平。在此之前,我国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多参数自动监测设备研发基本属于空白。
现状不容乐观,但土壤监测大产业前景可期。国务院2016年5月印发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目标直指2020年,土壤污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土壤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土壤环境管理体制基本健全。“土十条”的发布,将极大带动土壤修复业的发展,市场潜力巨大。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土壤修复市场2020年将达到6万忆以上,
目前我国土壤修复行业正处于成长期初级阶段,随着相关制度的日趋完善,法律法规的更加细化和可执行性加强。预计未来十年,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市场空间极大,国内土壤修复企业可以从三大方面着手实现发展。
其一是目前我国污染场地面积大数量多,而修复资金有限,因此场地修复的优先次序尤为重要;其二是加快推进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设备、药剂材料的国产化。致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适合国情的实用性修复技术与设备,以推动土壤环境修复技术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降低修复成本;其三是加快推进我国土壤修复与互联网的融合。土壤修复应同其它传统行业一样,借助互联网平台,结合智能监测网络,推进我国土壤修复的进展。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新时代下,乘坐“互联网+”高速路,期待土壤监测产业迎来大爆发。当然,在此之前,完善土壤修复法律体系与最大释放国内监测技术与设备资源应用程度亦是推进土壤监测工程大步前进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