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院士共话智能工业创新
来源:发布时间:2017-06-10点击次数:212
2017年6月5日,2017全球智能工业创新大会暨全球创新技术成果转移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开幕,参会代表2000余人。来自美国、德国、瑞典、俄罗斯、澳大利亚、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日本等百余位国外嘉宾,携带近200余项成果和项目到会,围绕信息技术、新能源、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疗等六大领域进行交流。通过“大会交流、专场对接、B2B对接、技术展示”多种形式开展高新技术成果转移和合作,促进国际合作。
中国工程院吕跃广院士主持了开幕式。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主席柴天佑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大会主席白瑞楠副院长、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联合主席/大会共主席林诗万先生、悉尼大学/大会共主席阿奇•约翰斯顿院长、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首席研究科学家/大会共主席卫钢先生、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大会共主席刘建德副校长、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大会共主席吉维卡·奥弗彻罗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大会共主席姜景山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大会共主席夏建白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大会共主席王立军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大会共主席刘明院士、大会共主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魏毅寅副总经理、原中国驻悉尼总领馆科技参赞靳志勇先生、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赵雪燕秘书长、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王映明副理事长等嘉宾出席了本次大会。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大会共主席白瑞楠副院长进行了开幕致词。
在2006年的2月9号,中国国务院出台了《科技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首次提出创新的理念。时任白瑞楠副院长就在北京,时任瑞典科学院的研究员。他认为,中国正在进行非常广泛的国际知识的分享及交流,中国通过积极的、以及具有建设性的在这些领域进行发展,能够吸引并且提供相应的知识资源,为双边的交流提供机遇并且在研究领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大约在十年前,他们提出了发展纲要,今天在此共同见证如何将技术在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转化。
大会主席柴天佑院士则在致辞中提到,信息技术、能源及使能技术会引起工业革命,智能制造对于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但我们目前还面对着诸多科学及技术方面的难题,这就需要来自学界以及产业界的合作,及不同国家的合作。此次会议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智能制造国际项目的对接以及合作,在会议的筹备期间我们得到了来自驻美、驻欧、驻澳等国家和地区大使馆的鼎力支持和帮助,我们还邀请了相关国家的机构,致力于搭建国际对接合作的平台。 与此同时本月6号到8号,第九届光电子•中国博览会(PHOTONICS CHINA EXPO)也将于2017年6月6-8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 (新馆)盛大开幕。展览面积三万平米,将会有800家企业发布合作需求。柴天佑院士希望所有的与会者可以利用此次大会的契机,在学术交流、产业对接、成果转化以及项目合作等方面充分参与,集群力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为智能制造战略的发展做出贡献。 大会主席德国工程院院长赖因哈特•胡特尔院长因家庭原因,无法到会,特发来视频向大会顺利召开表示祝贺。
大会报告时段,本次大会邀请到来自美国、德国、瑞典、澳大利亚和中国的五位智能制造领域专家分别带来精彩报告。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白瑞楠副院长的报告题目是“瑞典智能制造”;中国工程院柴天佑院士的报告题目是“制造流程智能化”;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林诗万主席的报告题目是“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阿奇•约翰斯顿的报告题目是“工程与信息技术,创新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工程信息管理学院吉维卡·奥弗彻罗瓦院长的报告题目是“行业4.0和数字化:愿景和实施”。智能制造是重振经济的引擎,到场嘉宾纷纷表示从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报告中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