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装备工程学院实验中心
- 仪器中心级别: 其他
- 仪器中心类型: 其他科技创新平台
- 主要学科领域: 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
- 科研用房面积: 580㎡
- 实验室认证认可: 否
- 成立日期:2016-07-01
- 所属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
-
农业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始建于1961年,当时未为农机实验室, 隶属于农机教研室,2000年更名为“农业装备实验室”, 2006年更名为“农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2013年更名为“农业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现有教学、科研实验间30间,占地2600余平方米,专兼职人员19人,其中正高级4人,副高级5人。实验中心先后完成了 “十二五”、“十三五”、国家自科基金等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 田间机械化生产与高效作业装备 围绕黄淮海区域机艺融合、旱作机械化种植及收获等领域,主要开展耕作减阻节能、旱地精量种植、旱作高效低损收获、特色经济作物智能收获等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2. 农业动力装备与动力传动控制 围绕农用柴油机、电动拖拉机、拖拉机电液伺服控制、混合动力等领域,主要开展柴油醇发动机、柴油机节能环保与能量管控、拖拉机液压机械双流无级变速、拖拉机传动控制等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3. 粮食及农特产品加工理论技术与装备 围绕超声波技术、高压脉冲电场技术、超临界技术、介电加热技术等在干燥过程中的应用,开展农特产品干燥过程的数学模型、过程预测、模拟仿真等技术研究,以及干燥装备的设计开发。4. 农业信息先进感知与智能管控 围绕农业信息感知、电气自动控制、农业物联网、农业装备智能检测等领域,主要开展农业生物信息获取、农业装备协同感知与自主决策、非结构环境农业机器人、农业物联网及信息传输的稳定性等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5. 农业水土环境与污染控制 围绕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环境生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修复等领域,主要开展作物水肥控制与一体化、农业生物环境控制、水土污染修复等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
农业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先后完成了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丘陵山区主要作物生产关键装备研制与示范”、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多功能高效联合收获技术装备研究与开发”、“农业装备重大产品关键技术与装置研制”,国家“863”计划项目“玉米变量施肥喷药和智能测产技术研究”、“秸秆收集固化成型关键技术及装备”、“丘陵山区智能化小麦联合收割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玉米种子脱粒损伤机理及柔性脱粒技术的研究”、“土壤磨料作用下的耐磨仿生几何结构表面”、“花生脱壳与机械损伤机理及低损伤花生脱壳技术的研究”、“热塑性淀粉塑料的表面修饰”,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新型背负式双行玉米联合收获机”。科研方面,2020年新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授权发明专利35项,“旱田智能高效种植关键技术及装备”项目,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完成单位、第二完成人,纵向项目入校经费317.2万元,横向项目入校经费24.5万元,SCI收录论文18篇,EI收录论文6篇,出版重要出版社专著3部,获省部级项目立项1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河南省教育厅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1项,省部级项目结题完成6项,表一级、二级学科顶级期刊论文24篇 。教学成果方面,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1项;获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线上线下课程省级一流混合课程1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优秀课程2门,校级优秀教材1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项1项,研究生校级重点教改项目鉴定1项,研究生校级一般教改项目结题1项;一作发表教改论文6篇;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国家级三等奖3项;在第六届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2项,省级二等奖3项,省级三等奖1项。在第十二届河南省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获得省级二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2项。“兆易杯”第十五届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华中赛区省级三等奖1项;在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校级金奖3项,校级银奖5项;获得“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校赛金奖2项,校赛铜奖2项;获得“河南科技大学第一届TRIZ杯”校赛特等奖1项,校赛一等奖1项,校赛二等奖1项;SRTP项目
联系方式
登录用户才能看到联络人信息和联络方式,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