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加速大型科学仪器赋能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来源:大河网发布时间:2025-11-24点击次数: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型科学仪器是支撑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的“国之重器”,也是聚焦全省创新资源,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共同参与,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打造区域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
一、河南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推进情况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2016年,河南省启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工作,明确要求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定期发布大型科研仪器预警目录,建立联合评议机制,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目前河南省大型科研设施与仪器共享平台具备了较为完善的资源聚集、在线服务、管理评价等共享功能,搭建起国家、省、市三级互联互通的管理平台体系,入网单位范围持续扩大,中试基地、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省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新平台陆续纳入共享服务体系。截至目前,河南省大型仪器平台共整合了全省11103台套仪器设备参与共享,整合各类服务机构共877家。截至2024年,参与共享的50万元及以上大型科研仪器5291台(套),总原值73.3亿元,仪器年运行947机时。郑州、洛阳、许昌、安阳等地市及部分高校整合域内资源建设了重点服务本区域的大型仪器共享平台。
二、河南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重入网、轻需求”导致供需结构失衡
一方面存在供给端“重量轻质”现象。河南省及各地市平台建设初期均存在将仪器共享台套数作为衡量平台建设运行关键考核指标的现象,导致平台从建设初期对“设备入网”分外重视,需求端却长期存在采集和监测盲区。这种供给端“重量轻质”现象导致入网仪器同质化现象广泛存在,缺乏需求挖掘机制和智能撮合能力。另一方面仪器功能结构性失衡广泛存在。目前河南高校共享仪器中光谱仪、PCR仪等基础研究类设备占比达73%,多为高校用研究课题经费购置,主要服务于研究课题和项目结项。河南区域内智能装备、超硬材料、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急需的检验检测和中试设备占比较低。
(二)技术支撑与需求对接存在断层
河南省各地市大型仪器平台建设起步较早,后期维护和重新开发存在资金、技术等诸多困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在大型仪器平台没有得到及时应用。一方面平台数据分析缺失,平台仅记录仪器预约、共享使用等基础数据,未构建仪器使用率、服务满意度、产业需求等分析模型,无法根据设备负载、地域分布、用户时效需求优化预约排程,实现智能调度。另一方面移动端体验感差。河南大多数平台均为网页版,缺乏App等移动终端。这种技术支撑能力的断层,使得平台难以发挥资源整合与精准匹配的核心功能,与发达地区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智慧共享模式代际差距明显。
(三)仪器共享存在权责不清与动力匮乏
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区域相比,体制机制的不健全已成为制约我省科技资源共享深度和广度的根本性障碍。一是管理架构碎片化与权责错位。高校内部仪器共享管理职能分散于科研部门(负责创新服务外联)、各院系实验室(负责仪器使用)及国资部门(负责资产管理),形成了 “三足鼎立”却互不统属的管理架构,导致仪器共享实际服务响应迟滞、质量参差。二是高校院所服务效能低下。我省高校拥有区域内最丰富的仪器资源,但服务贡献度严重偏低。高校仪器购置多服务于科研项目,95%以上缺乏计量认证(CMA)或实验室认可(CNAS)资质,检测结果不被企业产品认证体系接受。另外,技术支撑人才短缺是普遍困境,多数高校因缺乏专职运维人员,仅能提供基础操作服务,缺乏应用方法开发。区域内无仪器操作人才培训基地,操作人员技能提升依赖设备厂商短期培训。三是激励与约束机制效能欠佳。目前,我省《关于促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要求建立的联合评议机制仍未建立运行;促进开放的激励引导机制、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评价体系仍不健全;对于瞒报、漏报现象的处罚不能及时落地。
(四)以仪器共享为纽带的区域合作和协同创新开展不够充分
数据显示,2021—2023年河南省企业用户使用省外大型仪器367台(套)(合同金额6.9亿元),包括质谱仪、色谱仪、光谱仪等设备,涵盖机械、电子、光学、化学等领域,跨区域合作需求较强。近年来,河南省引进建设一批高层次研发平台,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高端科研设备,可为区域甚至全国提供共享服务,但是目前这些研发平台大型特色科研设施与仪器缺少有效推介管道,共享效果不理想,与外省份合作少,科研发展空间受限,未建立“权—责—利”对等的市场化激励体系。
三、河南加速大型科学仪器赋能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AI深度应用,建设科技资源智慧中枢
一是建强省级智慧中枢。将“河南科技云平台”升级打造为省级科技资源智慧枢纽,加大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在大型仪器平台的应用,建设知识图谱与智能计算双重驱动的数据中台,构建“省级平台+城市节点”分布式架构,实现科技资源“全景式一盘棋”管理。二是上线“AI智能撮合系统”,接入企业研发管理系统,部署AI调度系统,自动推送可用仪器方案,实现跨机构实验流程协同。三是逐步打通大型科学仪器与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一体化共享和联合服务机制,引导平台建设更加适应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指标监测体系,加大仪器使用与创新人才、概念验证、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指标的关联度分析,通过大型仪器的使用去挖掘串联创新产出、人才资源、概念验证、成果转化等创新链环节。
(二)强化特色制度创新,破除仪器共享壁垒
一是建立仪器资源调配机制,针对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域的科研需求,实现仪器设备的跨区域调配和共享使用,避免重复购置和资源浪费。二是试点财政资金购置仪器流转机制。对科技计划项目使用财政资金全额购置的通用仪器,项目结题后,由科技部门委托第三方机构对闲置仪器设施采取授权或租赁方式转移给需要的科研机构、企业继续使用。三是引入“共享保”等大型仪器共享保险产品,降低仪器损坏风险,增强共享信心。
(三)撬动多方主体,建立大型仪器共享市场运营机制
一是鼓励我省专业服务机构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服务,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合理确定政府购买服务经费预算。二是鼓励高校和院所通过建立运营公司、利用社会科技服务运营公司或其他有效方式,为社会提供集群式、全过程的专业化服务。如“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成立后代表北京科技大学统一运营学校实验检测资源,取得了较好的运营成果。三是鼓励引进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所以代理方式开放本院校(院所)的科技资源,打破大型仪器地域界限参与共享服务工作,并享受当地平台绩效考评奖励政策。
(四)深化创新主体合作,加大科技资源区域协同力度
一是推动郑州都市圈内各城市共享科技成果,促进成果供给、技术需求、服务机构等信息共享,鼓励以市场化机制跨区域建设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科创飞地,形成技术转移产业链,联合推动知识产权融资等科技金融服务,协同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二是加大鲁豫共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力度,联合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和建设,共同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开展协同攻关,联合申报国家大科学装置,带动项目、资金、人才、基地等一体化配置。三是深化校企合作。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优化企业出题机制,完善“揭榜挂帅”等科研任务组织方式,加强创新资源跨区域跨领域配置。